集三中百年积淀 创百年三中辉煌
——Beplay为滚球而生
2006年高考工作总结
三中百年华诞庆典刚落下帷幕,2006届高考又攀新高,取得重大突破,600分以上70人,居武汉市城区第三。重本率居武汉市第五位,二本率居武汉市第四位,整体成绩在城区仅次于华一、外校和二中。数学文、理科均分位于武汉市第四、第五位,一本上线率位于武汉市第五位;理科综合均分位于武汉市第五位,文科综合均分位于武汉市第三位;文理综合学科一本、二本上线率均位于武汉市第四位。熊莺同学以626分的高分位居武汉市文科第三名,赵龑飞、范湛蓝、章文博、熊莺四位同学考取清华、北大,徐凯、方力、黄妍、杨盛玮、孟庆欣、邱云昊六位同学考取中科大,杜辰同学考取人大,甘露、胡雅、田园等十几位同学考取上海交大、北航、浙大等著名高校,考上武大、华工以上高校的学生有一百五十位。
过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,我们如履薄冰,举步维艰。这里的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和心血;这里的每一个足迹都印满了我们的勇气和智慧。这是三中人不甘平庸、锐意进取、齐抓共管、全面规划的结果;是三中人上下一心、团结协作、脚踏实地、科学备考的结果;是三中人无私奉献、努力拼搏、扎实苦干、辛勤耕耘的结果。
一、全面规划,统筹安排,有序推进,步步为“赢”。
古云:凡事“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。高中三年一盘棋,从高一抓起,是我们本届高三备考工作的一个成功做法。早在三年前,我们就认识到,高考不仅仅是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一年拼搏就能完成的事,高三的备考要有高一、高二的扎实基础和高考备考意识,所以我校认真贯彻“重心下移”的策略。本届学生从高一进校开始,在学校指导下,就进行了全面规划、统筹安排,高中三年各阶段目标明确。
高一,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。我们高度重视初高中的衔接教育,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;抓好日常管理,抓到校,抓自习,抓两操,抓清洁,抓班会。这都是一些日常琐事,贵在坚持。杨校长说的好:“不在事情大小,能把小事坚持做下来的人是令人敬畏的。”我们班主任不是坚持一年,而是坚持了三年;重视思想工作,红金龙集团有一句广告词:“思想有多远,我们就能走多远。”2006届从高一开始,鼓足了信心,敢打敢拼,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做足了德育工作,各班比学、赶、帮、超,班内团结拼搏、勤学苦学,争光、争强、争胜,形成了良好的班风、学风。
高二、高三继续巩固德育成果,同时重心转向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,学习方法的形成,早在高一时学校结合师生、班级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就提出了年级、班级、备课组、教师各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,高一、高二教学以夯实基础为根本点,面向全体学生,让优秀生领跑,确保后进生不掉队。抓好单元过关,夯实打牢学习基础,为高三的备考冲刺作好铺垫。高三突出备考意识,使每个学生要清楚高考目标,充分挖掘潜能,保持旺盛斗志,以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战高考。我们有十几位同学以低分进校,高考时过了600分大关,最典型的是高三(11)班邱云昊同学,进校只有481分,是三限生,高考却考出了636分的好成绩,被中科大录取。(《武汉晨报》2006年7月5日第7版有详细报道)
二、领导重视,专家助阵,管理到位,措施得力。
进入高三后,年级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,成立了以杨校长为首的高考备考领导小组,成立了以特级教师王建军、范建国、张德琼、周正等教师为主体的专家指导小组。他们参加高三年级所有重大会议,经常听取汇报,组织调研,为高三师生排忧解难,把脉导航。在教学中,实行全过程管理,全过程检查,抓严、抓实、抓紧,把好复习资料的选择关,把好考试大纲的研究关,把好习题选择的质量关,把好调研考试的组织关,努力实现课堂效益的最优化。高度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,不断加强“拔尖、推中、补差”工作,努力提高复习质量。
高三实行班主任例会制,备课组长例会制,平均每个月要集中一次分析年级教育教学情况,商讨应对措施,学校要求:发现问题要及时,分析原因要准确,采取措施要得力。如在高三几次考试后,我们发现文科成为年级成绩提高的瓶颈,学校提出了“文科兴,重本兴”的口号,文科老师群策群力,促进了文科成绩的增长。在寻找增长点的过程中,我们确定了一班、六班、十四班三个班级为重本增长点,与这三个班级老师一道分析学科状况,分析学生状况,明确老师责任,明确工作对象。在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与支持下,年级管理到位,不踏虚步,最终高考达到了预期目标。
三、团结协作,集思广益,殚精竭虑,科学备考。
团结协作,群策群力。学校领导反复强调,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有分工,又要有协作。在这个年级无论是功力深厚的学科权威,还是年富力强的教学中坚,抑或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,都能各尽所长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全组真正做到群策群力。
在复习过程中,我们还要求努力处理好几种关系:进度与深度的关系,防止快而浅,深而慢的毛病,既重进度优势,又重强化落实;基础与能力的关系,基础是能力的根本,重视夯实基础,禁止以提高能力为名闹花架子或拔苗助长;练习与授课的关系,不允许以考代练,以练代讲;提倡精讲精练;培优与补差的关系,抓两头,促中间,既为尖子培优,又为二本线上下的学生治跛;练习的量与质的关系,没有一定练习量的积累,学习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,但简单低效率的重复,不会收到好的效果,多套练习要统筹安排,各有侧重,又不相互割裂,或提高熟练程度,或暴露学生弱点,或拓展思维,密切关注练习的密度、精度与效度。
高三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动态研究的过程。各备课组都很重视对复习备考的研究工作,研究高考试卷,研究教材,研究考试大纲,研究各地信息,研究学生实际,归纳重要考点分布区域,总结考题切入角度规律,明确各轮复习路径。各备课组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,备考思路比较明确,保证了复习高效高质。
四、鼓足士气,顽强拼搏,敬业奉献,无私忘我。
对于学生而言,高考考的是学习,更是心态;对于学校而言,高考拼的是教师,更是班主任。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前沿阵地上的先锋,是班级管理的舵手和学生眼中的旗帜。班主任的工作到位了,高考就有了成功的有力保证。从高一开始,我们的班主任就以校为家,实行坐班制。以便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。到了高三,我们更是对班主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,经常召开班主任会议,把一日常规纳入考核之中,狠抓作息时间的遵守,狠抓自习的秩序,增加检查频率,向管理要效能,使高三学生始终用良好的秩序去保障复习,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战高考。
我们这一届高三班主任,基本上都是从高一一直带到高三,他们对学生感情深,对工作干劲大。成天泡在办公室里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碰到问题、遇到困难,得到经验等,都坦诚地相互交流,共同探讨。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高度的使命感和自觉性,是忘我的工作热情,是顽强的拼劲,是团结的精神。
一班班主任潘炜,在离高考只有一百多天的时候,突患急病,动了手术。她的身体本身就不好,手术之后更加虚弱。但她为了学生,仅休息四周就回到了讲台。每次讲课伤口一阵一阵地发痛,她就捂着伤口上课,以致于大汗淋漓,脸色惨白,差点倒在讲台上。正是这股子精神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学生,一班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重本、普本双超标。潘炜本人也被评为区先进共产党员,优秀班主任。
六班班主任杨学耀,既是实验班的班主任,又带两个班的数学,重担在肩,让他完全无暇顾及自己正在读高三的女儿。高考成绩出来后,他带的两个班的数学都考得很好,他班上的范湛兰,以660分的高分获得全校第一名。其他学生绝大多数考取了中科大、上海交大、北航、华工、武大等著名高校,可他自己的女儿却没有考出好成绩。在今年教师节庆功大会上,作为优秀班主任代表发言谈及自己的女儿时,这个七尺男儿泪流满面,失声痛哭:“我不是一个好父亲啊!”
十四班班主任徐爱珍,中途接班,压力重重,但她正视困难,满怀激情,用她所特有的执着、坚韧、专注和不服输的精神挑起了这个文科实验班的重担。她家里有重病卧床的老母,有正在读初三的女儿,丈夫上班的诊所又离家非常远,完全无法顾及家里。学生、家长、领导、家人,多少双期待的眼睛在看着她啊!她没有退缩!没有让人失望!她班上的熊莺同学以626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三名,取得了三中自办文科以来最好的成绩。她本人也被评为“感动汉阳教育十大新闻人物”、区先进共产党员、优秀班主任!
在高三,像他们这样的班主任还有张军、汪芳、金飞、吴明奇、吴安、邢丹、曾庆宇、蔡贤文、黄莉、徐杨、陈涛。除了班主任,还有全体高三老师,三年来,他们把简单的、平凡的常规小事当作了每天的必修课,不因为工作的简单而懈怠,不因为生活的重复而厌倦。他们脚踏实地,扎实苦干,勤教乐导,蔚然成风。
艰苦的历程风雨相随,不灭的辉煌心血铸就,让我们沐浴着百年老校喜庆的光辉,乘着三中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,用我们的豪情,用我们的壮志,用我们三中人的精神,在新的征途上,再攀新高,再谱华章!
2006年9月15日
联系电话:027-84842546 网址:www.gzlah.com 邮编:430050 地址: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
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:武汉网户